醫療雲端
筆者也利用時間畫了一張 Health Care 的醫療雲,簡單的說也就是把相關的IT
技術應用於醫療環境上,包含網路/視訊/Web 技術/手機技術等,然後再將
預備可以應用的醫療設備或資料透過網路來傳遞與儲存及顯示,重點是讓
醫院可以利用此醫療雲以達到想要的服務內容與資料,同樣的病人也想
利用此醫療雲達到一樣的效益,所以我們必須站在這兩方面來思考。
醫療雲端的服務方向可應用於遠距醫療/緊急醫療/醫療保健與相關衛教資料等,
推於個人醫療的應用包含如在家醫療,個人資料蒐集(生理訊號: 身高體重
/血壓/血氧濃度/血糖數據/心電圖訊號),用藥情況及病人行為監控等。
但....誰來提供? 誰來買單? 技術成熟嗎? 整體設備能配合嗎? 有標準嗎 ?
醫療環境的省思:
現在醫師看病首一就是問診,醫師透過病人的口述而進行病情的判斷然後
給藥打針,於必要時進行驗血/驗尿/驗便/驗檢體或儀器設備的檢查,
如X 光/超音波/內視鏡/電腦斷層/核磁共振等,當給藥打針無法解決時,
可能必須透過手術開刀治療。
雖然現在科技的進步造就了醫療資訊的電子化,但我們不難發現這些
科技應用於醫療的環境,不過就是在管理與儲存然後再將資料應用,醫師從
以前的手開單/手寫診斷到現在的全部電腦化,不過就這短短的15年內,
醫療影像的表現更是可見,醫院無須洗片,近年醫院也往無紙化,電子病歷
邁進,實際上都是為了更方便管理與查詢,還有一個重點就是可以省成本。
但筆者這邊要表達的是,這些科技的進步與應用卻不等同於醫師醫療的
進步,這些科技的表現以現行來看,不過就是幫醫師方便獲取病人的資料
以進行診斷而已,實際上很多醫療行為還是一樣,問診- 拿藥/打針/檢驗/
檢查並沒有多大改變,而且病人只能信賴醫師的治療且很多時候不清楚狀況,
無法獲取個人病歷資料,這是目前普遍的情況,也是資料不對等的情況。
概念:
以上的醫療環境來說,我們不難發現幾個問題,1. 資料不對等的情況,
所有的資料內容都是醫師紀錄的或儀器檢查產生的數據,全然都沒有病人
口述資料的內容,2. 所有個人的醫療資料都在醫院,而也只有專業護理人員
看的懂, 3. 反覆的醫療行為在 A 醫院與 B醫院皆相同 。以上是從病人的
方向來思考。
而從醫院醫師的角度來思考,筆者整理如下: 1. 病人資料的完整性與快速性
但重點是有參考性與有效性資料,2. 常常病情發現不易,所以病人必須自我
定期檢測數續,如 身高體重/血壓/血氧濃度/血糖數據/心電圖訊號等等,
3. 病人治療期間的紀錄與追蹤,亦包含生活習慣如飲食/睡眠/工作或居住環境等
醫療雲端待續.....
留言
張貼留言